400-645-0003
您的位置:首页 > 小桔灯作文杂志 > 2013第3期第总第20期 > 小桔灯作文(精选)
“修改”让习作变得更精彩(园丁之声)
作者: 蔡水贵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22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环节。然而在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大多缺少有效的修改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不知如何修改。那么,要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呢?以下想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还原细节,再次“体验”
学生写叙事类的习作,主要存在的毛病是平铺直叙,忽视细节,读了让人觉得平淡无味。例如《团圆饭》一文:……吃饭了,我们围着饭桌坐下,我望着桌子上的美食心里蠢蠢欲动。这时,只见爷爷把大手挥,一声令下“开始吧!”大家才吃了起来。餐桌上,一家人相互敬酒,有说有笑,不一会儿,一桌菜都被吃光了……从这段习作中,我们不难看出造成平谈无味的主要原因是情感缺席,缺少一份情感投入,缺少了一份打动人的力量。因此,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前,引发学生的体验很有必要,而细节还原,再次体验,又是唤醒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所谓细节还原,是指导学生习作时,对写作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对话引导和点评。细节还原能诱发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的思路,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通过教师的诱导启发,学生将记忆表象即平时积累在大脑中的词汇语言和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再创造。为此,教师可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的回忆,还原细节,重新体验情感,继而揣摩自己习作中的病因,反思自己的习作。针对《团圆饭》一文的修改,我便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整理补充细节:1、桌子上有哪些菜,什么特点?2、大家都说了些什么?又是如何笑的?3、你对吃这次团圆饭有哪些感受?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中,被忽视的细节得此再现。历历在目的情境唤醒沉睡的情感意识。情感波澜推动言语表达,自然也推动了修改的欲望。这样的修改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在叙事中要关注感受。把情感体验带入叙事之中,使叙事显得真实而细腻,流露出真情实感。同时,在叙事中把动作、神态语言补充到细节之中,还原细节,容易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二、注入情感,“物”亦有情
小学生习作中的“物”大多仅限于物理学意义上的物体本身,缺少情感温度,学生对“物”的观察往往缺失艺术的眼光。学生的习作,《我的教室》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我们教室的天花板上吊着四盏日光灯和两台电风扇。教室中间有许多椅子。前方是黑板,后面是黑板报。”而《我家的饭桌》一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我家的小饭桌是方的,桌上常放着丰盛的菜肴。奶奶腌的咸鸭蛋很好吃,全家人都爱吃。”前者读来让人觉得像一份“财产清单”,而后者,略有小进,小作者的笔触从饭桌拓展到食物,可惜别有特色的“咸鸭蛋”却以“好吃、爱吃”匆匆作结。很显然,写状物类习作,学生常犯的毛病是对身边的“物”孰视无堵,对身边的一草一木、日用品缺少感性的认识,更不善于用艺术的眼光,从中挖掘出情感因素。
针对此类习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陌生化的眼光观察要描写的事物,再通过对比,抓住特点,注入情感元素,给“物”添一份情感的温度,从而触动读者的情感。如《我的教室》一文们可选择其中一点,引导学生思考:“电风扇被吊在高高的天花板上,夏天到了,它整天摇头晃脑在干什么?”(送来凉风,让同学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看来,他就是教室里的保姆。从“电风扇”到“保姆”,因为注入了情感,呆板的电风扇成了温情的保育员,普普通通的电风扇便有了一份人性的光泽。
又如《我家的饭桌》一文,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修改——先以审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家”,留意“情”请问题目可以删除“我家的”三个字吗?“这三个字又暗示了什么?”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到:小小的饭桌与家人日夜相伴,是家人交流感情享用美食的地方。
通过对状物类习作的修改,学生不仅能提高审视“物”的观察力,而且能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有所提高,使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高度。
三、设置背景,“景”上添花
学生的写景习作常出现的问题是平面化,单一化,缺少美感。请看习作《小水池》:小鱼在清清的水中游来游去,一会儿吐泡泡,一会儿呆立不动,它穿着一件红衣服,小池真美丽。很显然,《小水池》一文中,作者选取小金鱼为主角写水池,体现小水池的美。可惜画面中的金鱼,尽管有形态,但呈现得过于平面化,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呢?中国园林中“借景艺术”给了我们启发。“借景艺术”主张把广阔的大自然设为背景,使园中景成为大自然这大背景中的一小景,这样,景中有景,美不胜收。我这样引导学生修改这篇文章:“水池中只有水和鱼,是不是太单调,还有谁来为小水池添一份美丽?”(蓝天、白云的倒影,小鸟等。)于是,在蓝天白云下,小池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显然,借用蓝天、白云、小鸟,为小池设置背景,扩大了画的容量,视野开阔,风光无限。习作中,为笔下景设置背景图,能引导学生关注景物的色彩、动静态、层次感,明暗度等问题,还能使他们笔下的景物从单一、平面走向立体、协调。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造景与润色,而且提高了审美能力,可谓达到一箭双雕之效。
四、思维转换,趣味无穷
小学生写活动类习作时,常常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粗”线条,“大”手笔的概述很多,使读者读了难以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自然也无法与读者在活动中同游同乐,同喜同悲。《操场》一文中这样写道:下课了,操场上有许多小朋友在玩,他们有的赛跑,跑得飞快;有的玩火车,开来开去,大家都很高兴。游戏属于儿童,是童年世界最幸福的时光。教师指导修改时就要引导他们挖掘其中天真浪漫的童心童趣。如赛跑,以儿童的眼光打量,再经过思维的转换,也许是大草原野豹和羚羊的角逐;而开火车的游戏,也许是一次翻山越岭的旅行。引导学生转换思维形式激发创造与想象力,对学生来讲应该是不错的体验:“操场上,陈明与晓东赛跑就像非洲草原上谁与谁的角逐?”看,羚羊短跑名将,它就像箭一样射出去,黑豹怎么做呢?黑豹四蹄生风,呼呼呼,起了沙漠风暴。看!它们你追我赶,你只觉得耳边听到什么?把人的活动转换成动物的活动就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他们笔下的活动才能真正“活“起来。
此外,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还应关注“序”与“实“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因为游戏活动的快乐于心田,以至于习作中用太多笔墨表达个人感受,如习作中会不时出现“好玩极了”“我开心呀”“很有趣”等无序或空洞的表达。指导修改时,教师就提醒学生,“序”要理清,才能使情节层层推进,才能使读者看得明白。“实”就是要用细节填充法,使文章有肉有血,让读者产生身临境的现场感。
修改习作不仅是个加工完善习作形式和内容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知识,进而把相关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指导修改中做更多有益的探索。
标签:
客服热线
400-645-0003

客服电话:1732056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