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45-0003
您的位置:首页 > 桔灯新闻 > 行业动态
一场“语文”教改史,诉说文化强国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17 点击:

              与行政和经济体制改革这样的宏大问题相比,发生在语文课本里的变革或许微不足道。然而,它却最与我们息息相关。从识字,写出第一篇文章,到价值观念形成,语文课的作用举足轻重。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成为人们在每个7月议论纷纷的焦点。

一篇文章的成败,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也许是一脉相承的科考制度,让人们总是热衷于关注“语文”课本:鲁迅的文章少了?哪些文章删除了又回来了,就好像,我们从未远离那个时代一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语文》的发展历史。


建国初:语文的诞生

在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文化教育工作被赋予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主要任务。

共同纲领规定,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成立的教育部正式把“国语”改为“语文”,制定了教纲,“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1951 年 7 月,全国首本《语文》教材正式出炉,在书的卷首,人民社的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语文正式诞生。

 建国初的语文课本,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在教授“读写听说”的工具性意义之外,更被赋予了一些的特殊意义。

 

大跃进:改革夭折,一次艰难的尝试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语文成为了政治教育读本,在大跃进前后的一段时间里,部分教育界人士已经意识到政治教育不能取代语文教育,没有基本的读写听说训练,思想教育无从谈起。于是,他们开展了语文课是“载文”还是“载道”、“语”和“文”是否应该分开等诸多有意义的争论,但都因大跃进以及文革无疾而终。

 

 

同时期,语文最大的变化,是中止了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分科,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文学作品被大量政治时文取代。一些有意义的教改尝试也因此终止。

“大跃进”狂潮,在当时的语文课本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反映和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品,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

文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

文革时期,语文课也成为了“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几乎在每一篇语文课文的开篇,都写着最高指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这种极端做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国民语文素质大大下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遭解散,编辑们下放劳动,失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各地自行编写的“革命教材”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

 

改革初:工具性与政治性并重

80年代开始,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意识形态上的变化,也深深的印刻在我们的语文书中,除了语文的政治教育属性外,一些反映现代意识和具有时代感的课文也逐步增加。

 

80年代后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者的思想更为解放,袁枚《祭妹文》、杜牧《阿房宫赋》、陶潜《归去来兮辞》等过去认为“不讲政治”的篇目都得以入选。

70年代《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的“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改变,在当年的课本中比比皆是。

 

新世纪:语文教育回归人性

九十年代末,部分专家开始对语文教学进行新一轮的反思。1997年,《北京文学》刊登文章,认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这些声音,为新一轮的语文课内容变革拉开了序幕。

 

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在人教版初三语文课本《泰坦尼克号》一文的对白中,就出现了“我爱你,杰克”这样的表白。而且,在很多教材中,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我们的语文,变的更加的具有现代视野,更加的注重人性。

新世纪之初的课改更加放开了各地教材的编纂,语文第一次从人教社一统天下发展为各地教材群雄并举,鄂教版、湘教版、沪教版...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选择使用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直接的差异,导致了教本质量的参差不齐,争议不断,一场新的合并在所难免。

 

新时代:大一统背景下的大语文

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一轮的指导纲要的修订,也正式拉开了语文改革的序幕,2017年,历时3年研发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落地,各地区用不同版本教材的时代正式落下帷幕,部编版的问世,也标志着语文正式进入了“大语文时代”。

 

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自语文诞生起,语文学习主要集中在语文课本上,注重听说读写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工具性较强,而大语文是包括了语言文字认知、文学常识、传统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总的来说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个是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包括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2017年部编本的问世,从注重识字到注重阅读,是从重视工具性到强调人文性的变化,归根结底,就是更加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让回归语文学习人文性、加强阅读量、增加传统文化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向。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作为母语教育的践行者,小桔灯教育,一直走在语文教学方法与教育创新的前列,服务了千万的家庭,也让千万的孩子受益。在我们新时代的语文教育背景下,小桔灯“大语文”产品憨豆豆”全新系列课程体系将在这个秋天正式揭开他的面纱

该系列是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创新的教法和学法,包含6大知识模块,4大应用领域,内容涉及现代文阅读、读写、基础知识、古诗词及文言文5大语文版块、9大阅读题材、4大基本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全面提升孩子各种阅读能力,让孩子终身受益的阅读能力培训课程。

我们将于2018年10月24日,在小桔灯第八届校长峰会的现场,举行新课程的发布活动,届时,将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海量的优惠赠送。

 

 

60年前,小学语文的第一课是“毛主席,像太阳”;40年前是“公社送我上学堂”;30年前,则变成了“我们热爱毛主席”、“我们热爱共产党”;而就在10年前,小学语文第一课变成了“我们是中国人”;而如今,很多小学生读到的第一课,已经变成了“爱爸爸妈妈”、“秋天、春天”。

60年,语文教材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更加平和、自信,更加关注人的心灵。从政治任务到人文素养,有人说:“这不但是语文教材的选择,也是民族生存条件的投影。”而我们更想说的是,这是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

回归传统文化和母语特色,强调对学生精神素养的考察。从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汲取精华,弘扬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品德精神,培养每一个孩子的文史哲艺综合素养。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更加的自信了。

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

10月24日,期待您与我们一起揭开“憨豆豆”全新系列课程体系的面纱,共同助力传统母语文化的自信蓬勃的发展。

客服热线
400-645-0003

客服电话:1732056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