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有些东西必须死去,另外的东西才能重生……”,这是张祖庆老师在报告《当电影遇上写作》中的第一句导语,此话平凡而熟悉,亲切又陌生,熟悉的是作为作文教学道路上的普通一员,我们常常说着和张老师一样的话“空杯心态、不断学习、放下、继续前进……”陌生的是没想到如在神坛上一样的名师们,居然也是和我们抱着一样的心态,说着一样的话。而在这条相同的路上,今天我们不止看到了差距还看到了差距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这些原因成就了名师之“名”,启示着我们教学之道。
首先我想谈谈张祖庆、何捷、吴勇、管建刚这四位名师,应该说这四位目前已是国内小语届的顶尖人物,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作文课,他们四位都能把教学内容理解的透透的,把课呈现的游刃有余,得到业界戏称“四大天王”,但深入了解后就知道其实四位的教育观点也是各有侧重,不尽相同的。比如,张祖庆老师在本次大会中展示的就是“创意写作”中的一种,叫做“电影写作”,当传统的作文遇上潮流的电影,老师们能想到什么呢?是否肚子里准备的是一番苦口婆心,意在劝告同学们少看电影,多看文学著作,这样才能对写作有帮助。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张老师想到了什么?他想到的是“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相同之处,如电影中有远景镜头、中景镜头和近景镜头,文学中有群像描写、个体描写和特写;电影情节有“好事多磨”,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也有“一波三折”;电影中有些结局出人意料,文学作品中有些结尾是“随转式结尾”,这样的结束方式都是给人以翻转的结尾,引发人们的无限思考。当这一系列对比摆在我们眼前时,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一堂精彩的课,而我们和名师的差距就在于张老师能够在这些不同的文化形式中发现这样的对比,并把它上成儿童真正喜欢的作文课,让孩子们经过学习这堂作文课有所成长,有所得。这就是张老师的“透”,上课之前自己的理论体系,理论支持,每一节课的知识点都非常清晰,最终教学目标得以体现。
此外,张老师还能列举出其他多种形式的作文练习,如迷你电影海报、微型剧本续写、借特写学开头、从对话学对话、看电影做绘本、看电影写探险小说……我们常常说教学要连接生活,教学也要紧跟时尚,这样才能与学生对话,才能了解学生了解的东西,喜欢学生喜欢的内容,于是老师们都开始把自己的课里加上新鲜的、潮流的东西,仿佛即使这些内容对课堂的知识点不是联系的很紧,但只要加上了这样的元素,就代表自己的课有了亮点,有了更广的面,而这种东西是不是对知识点的落实起到作用,起到多少作用却不去深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是否在上课之前,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吃透”知识点。
同样,教学理论深厚的还有吴勇老师,他的报告《精准知识:习作教学走向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清清楚楚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现当代的教育对知识的淡化太过,以至于孩子上初中后对规范的写作存在困难,所以提倡要教知识,当然这里指的是写作知识,知识能对写作产生生产力,所以要教“精准知识”,做到“一课一教”、“一课一得”、“宁开一口井,不开一条河”,要求老师们一堂课把一个点搞透,教什么就练什么,不求写全篇,多做片段练习。这就是吴老师的“准”。名师一席话,点破了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个常见问题,“贪多吃不透”,这也是为什么在两次季度教学比武中,我们常常感到时间不够,想说的没说够,其效果也是知识点没落实,其实深究原因,就是教学目标抓的不准。
带给我惊叹的还有何捷老师和管建刚老师的教学语言,无论是以往的看碟学习还是本次的“真人秀”,无论是怎样的班级配课,这两位名师都能在幽默的语言中无痕地走进孩子心中,得到孩子最真实的表达,听到孩子最真实的声音。而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俩敢于大胆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老师们都知道,上一节很开放的课风险是很大的,大就大在有些孩子的回答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未必能够立马给以精彩的回馈,而一旦被孩子难住,老师的功底不足就展露无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的课会呈现出“过渡生硬”、“课堂控的过多”的原因,而两位名师则是真正做到敞开胸怀面向学生,学生提出任何问题都能给以及时的回馈和指导,哪怕是一些貌似与课堂无关的问题。当有老师向其讨教是如何做到应对自然时,大师们只是淡淡地说:“因为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这就是原因,这一句话里就包含了我们要不断学习的所有原因,那就是“爱”。
另外,本次名师荟萃,最让我惊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是胡明道老师。听课13节原汁原味的小桔灯课程,1.5小时的精彩点评,让人“惊”于开头,“惊”于过程,也“惊”于结尾,同事们互相间开玩笑都说“真想回去再读一个胡老师的研究生啊……”,我也有同感。
评讲开头,精彩诱人。一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行见同行,互相诉衷肠。”就立刻拉近了在座听课老师和胡老师的距离,仿佛当老师的苦与乐,工作中的酸与甜,在这一声问候中都能得以融化,让互不熟识的天南地北的老师们,让水平参差不齐的育人者,都找到了一个共同点——同行,我们是同行,无论我们各自走得快还是慢,但都是教育这条路上的奔走者,有些话不说也懂,换成一片掌声即可表达我们对胡老师的爱戴。
评讲过程,激人奋进。胡老师说听了小桔灯的13节课,她有三个感受,感受一是:小桔灯回归了作文教学的本真价值。她说“读、写、算,是一个人的最基本能力,各国皆是,是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世界的基本能力,是一个人素养的终极体现……课标是表达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新课程的教学化应有目标,目标观应是三个维度的整合推进,思维与表达的共同推进,情感与能力的共同提升……”。清晰的几句话,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貌似理论,实则实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往日对我而言是一句略显恭维的话,而今日,我才真正体会到“胜读十年书的功力”,课标在教育界是人人都在探讨的问题,大家都喊着要吃透课标,薄薄的一本小书,里面的每句话,每个词背后的真正用意,对实操的指导,在我看来胡老师是最能领会其意,深入浅出的一人。胡老师的感受之二则是:课堂动态达成,有着目标清晰的环节设计。在课中列举了马丽老师的《故事新编》和张书奇老师的《聊聊自我》这两节课做出了详细说明。其感受之三是:课中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引爆了创造火花。这时胡老师列举出了很多学生的课堂生成的回答,如在《故事新编》这一课中,老师说,我就是青蛙,你来劝劝我。这个问题就引爆了孩子的多种想法,生1:我是小鹿,你不出来看看吗……那你就不能成就大业;生2:我是小鸡,……天那么大,你不出来看就不知道了!;生3:我是小鸟,你以为……其实世界是花花绿绿的。当胡老师在台上把孩子的话一字不漏的还原出来的时候,我和在场的老师们都惊呆了,一位年逾古稀的教育者,在做听课笔记的时候,居然能够做到一字不差的地步,而我们年轻人却……这时,我就深感大师、名师,这样的光环,绝不是空穴来风,他们也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学出来、干出来的,就这样的扎实的劲头,就是值得我,值得小桔灯人,值得全国的同行和年轻人学习。
评课结尾,画龙点睛。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最后胡老师也指出了我们在课中呈现的8个遗憾,“目标不明、标例混杂、变式灌输、弱化生成、环节不清、节奏失度、概念不清、学习方式单一”,但最令我受启发的是她的一句“困惑求解”和“方案再创”。“困惑求解”,除了寻找遗憾,还要寻找遗憾的根源,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遗憾,即使是听别人的课也要引发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避免遗憾的再次出现。“方案再创”,课已上完,无论呈现的怎样,貌似尘埃落地,但其实不然,课已经上完了,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课后反思,假设这个自己上,会怎么上;除了这样的上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案,哪个方案会更优……以此类推,还能引发我们更多的深层思考,在思考中也许我们也会三维整体地、融汇无痕地走向下一个高度!
13节桔灯课、5节名师展示、6场专家讲座,组成一场受益终生的饕餮盛宴,小桔灯,为你加油!
请关注小桔灯教育微信公众号:xjd_zw
扫描小桔灯官方微信,获取更多作文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