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小学语文界的名师我熟知的有窦桂梅、管建刚、薛法根、于永正老师等。每每读到他们的著作,观看到他们的教学视频,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面对面见到名师后,心中更是感慨,名师不愧为名师,每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每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每一种幽默却意味深长的回馈,每一种新鲜教学理念的呈现……堂堂驾驭娴熟的语文课里,我们置身其中享受、浸润、滋养。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名师背后的功夫才是最值得让我们学习和思索的。正如陆放翁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功夫在诗外—— 勤奋与晚成
支老师给我们做讲座也好,给学生们上示范课也罢,如鱼得水,轻松欢快。从来不用讲稿,最多是极简单的几句提纲,但讲起来确实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他的这些学识、能力,从哪里来?我了解到支老今年已是74岁高龄,由于种种原因, 40多岁的他才改教语文。原本是一名体育老师的他从基本的拼音开始学习,虚心向同行请教,虽然起步较晚,但支老勤能补缺,终于天道酬勤,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老通过《晏子使楚》中三次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向我们诠释了文本整体性把握的教学方法。这其中也穿插孩子对文本的概述能力、理解能力、生发能力的培养,可谓一箭多雕!支老师在课堂上时而旁征博引,时而诱导启思,时而举一反三,知识的广度、理论的深度可见一斑。这些功夫实在了得。他告诉我们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有四得:得文、得意、得言、得法。最重要的就是得文,也就是文本的整体把握。在支老的身上,我不仅仅见证到大师在课堂上提炼的精华,更多的是被老师的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折服,一切都还不晚,我们正行走在路上,这路上有你,有我,还有很多的前辈们,我们为什么不义无反顾的向前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素读与成长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积累非常重要。那到底要积累些什么内容呢?可能很多老师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陈琴老师从93年开始研究“素读”,素读指的是不追求所读内容的深刻含义,只是纯粹的读,目的是求记诵,求熟练。这种方法适用于诵读经典作品,提倡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间诵读,这种方法就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日本教育包括美国教育中都有这一方法的传承。陈琴老师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深入实际大量的寻求佐证,向国内许多大家们讨教学习,终于研究出一套以“吟诵”为主的经典素读法。她的学生每周都有三个小时吟诵,通过视频,我们看到陈老师的学生读得很享受,读得很自由,读得也很自信和快乐。学生读的内容设计的面很广,按年级不同划分,《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资治通鉴》等等。经过专家测试,经过六年训练的小学生,经典积累量远超过高中甚至大学、研究生的积累量。当然陈老师自己对于这些内容也是如数家珍,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文学素养、人生价值、思维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个孩子心中蕴藏这么多的经典,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这份才情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不要忘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经典,在经典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去传承的责任,让孩子的成长与经典同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场颠覆传统的作文革命
一提起“作文革命”,在小学语文界里,管建刚一定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在他的作文教学系统中提到很多关于作文教学的新观念,比如读者意识、真话意识、发表意识、作品意识。以及先写后教,以写定教,顺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他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做了。围绕着管老师的作文革命,我了解到他在“发表意识”上做了很多功夫。发表是写作的动力,蒋方舟的母亲说过: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要腾出时间帮助学生发表习作,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习作上。因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所以管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发表平台——黑板报、学习园地、作文墙、手抄报及班级作文周报。围绕着班级作文周报所展开的“等级评定”、“积分活动”、“稿费活动”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训练写作场。在这个场中又有许多管老师随机制定的“游戏规则”,在评选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小技巧和小心思,别看这些小聪明,恰恰就是把握了孩子学习写作文的兴趣所在。真佩服管老师的智慧,比如:第一次选稿要煽情。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激情,并炒热现场;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中等作文困难生优先发表);第一次发卡要隆重;第一次选稿要求要放低,还有管老师煞费苦心的“稿费活动”。“稿费”的消费也是非常出新的,比如稿费换书活动,300元的稿费可以换成一次“免做语文家庭作业”,600元的稿费还可以是购买一次“免做单元检测”等等。1000元的稿费换一次“小编辑权”,更有趣的是,学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稿费换取与管老师合影一次的机会,这张照片放在老师电脑桌面上作为“封面人物”一个月。当然这些都只是管老师作文革命中让学生产生动力的一些措施。管老师还提出许多比如表现力、故事力、心灵力等观念。诸如此类的新观念吹响了作文革命响亮的号角。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教学道路上的前辈们,都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去坚持自己的选择。也许仅仅为了教材上的一个字词,他们挑灯夜读,翻阅资料。也许为了也许为了践行一种独特的教学新思想,他们精心钻研,无畏坚持。也许身边的小女孩正等待她温柔的怀抱,也许家中的老母亲正期待家中哪一场久违的团聚。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才有这样的一堂堂能引发我们诸多思考的课程。作为在这条路上的我们,怎么能不勇敢的追随他们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