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怕写作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作文的技巧与规律的指导,而忽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及习作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能把作文视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活动,视为一种能够显示自己创造力的过程。于是,一写作文就紧张,就有一种压抑感,就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消除学生这种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走出一条“自主作文,快乐作文”道路呢?我想就个人实践的“作文接力赛”和“春竹”文学社两方面具体的做法谈一谈。
一、科学分组,构建相互促动的平台
要组织好“作文接力赛”,科学分组至关重要。班级八纵组,我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了精心的安排,确保好、中、差间隔,每组均有自己的领头雁,他们风格不一,但实力相当,这样便于组内相互学习,相互促动以及合理、公平的开展组间竞争。每天横向八人代表本组参赛,这里的横向同样好、中、差皆有,确保天天都有至少2、3篇优秀作文产生,从而便于老师点评,学生间相互传阅、交流。有了这样一个相互促动的平台,后期工作的开展便有了保证。
二、多方批改,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
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的批改是激励学生写好作文,不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接力本”的批改,我先后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学生写好后,要先自己反复朗读,推敲,自行修改作文,感觉满意后,再请家长批阅,写上“家长的话”。因为我们做老师的都有深切的体会,同时面对60位左右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想采取个性化的理想的逐一面批,显然不现实,而我们的家长便可以做到这样一对一的交流。前面说过由于分组是有讲究的,家长在翻阅接力本的同时,一方面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找差距,寻对策;另一方面看到别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与教育,也会促使其反思,从而更明确做家长的职责,这样无形间便架起了一座桥梁,相互启发,互通有无。应该说,目前我们有水平的家长比比皆是,争取到他们的支持、配合,无异于使“作文接力赛”的前行多了一股不竭的动力。然后第二天交上由我批阅,划出好词好句,精彩的地方,对于某些地方需要修改完善的,只注明我的意见同孩子商榷,不改变原文本色,用意在于使学生再一次琢磨、修改,同时启发本组其他同学帮其完善。接着写上“老师的话”,话语本着激励的原则,挖掘文中的闪光点,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婉转地提出不足,并且重育人和导文相结合。最后下等第,一类文注“传阅”字样,也就是得旗作文,表明你这篇文章值得大家传阅学习;二类文打“优 ”;三类文打“优-”。这样就使得学生感觉作文没得旗并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相对逊色一点而已。由此形成学生、家长、老师的三项互动,使批阅这一环节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有效评价,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
朱作人教授曾说:“良好的习作心境,会使儿童在充满情趣,动机蓬发,积极主动的状况下进行写作,他们的个性、情感得以健康发展,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各种心理能力都能在最佳状态下得到锻炼。”为了创设这样一种良好的习作心境,我在评价时本着3条原则。第一,激励原则。“作文接力赛”中的得旗尺度在我心里分为两类 :一类是习作质量的确高的;一类是就其本身而言,习作水平有进步的,通俗点说就是一种对文,一种对人,当然我跟孩子们永远说的是对文不对人。在点评时,我会饱含感情地选取佳篇、佳断、或者仅仅是一句话来朗读,读中我也会灵机一动,加入一段自己的即兴发挥,使得座位上的学生听后不禁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对于未得旗的同学,我采用积极归因的抚慰方式,那就是:因为你未尽全力来写。这样便使得我本着激励原则的讲评均能在得到学生认可的同时,发挥它无尽的鞭策力量。第二,偏爱说真话,动真情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年级的习作开头就提出这样两点要求: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应该说城里的孩子平时接触的范围广,知识见闻多,想象力是不缺乏的,这可以从平时的作文中看出,孩子写起想象作文来上天入地,古今中外,任意驰骋,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孩子对于纪实作文存在畏难情绪,往往在非写不可的情况下留下范文的痕迹,而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想出新,必须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库,而丰富的习作素材库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那么到底怎样让孩子的目光投向生活呢?我开始反思,最终决定还是借“作文接力赛”之力,因为孩子们特看重接力赛中的荣誉,所以我就可以充分利用接力赛这更强有力的指挥棒,直指生活,直指现实。于是,我在讲评中,就竭力褒奖关注现实,留心周围事物,能写出个人独特感受的佳作。通过这样长期引导,孩子们渐渐将视角投向了生活,投向了社会,《微笑》《一张发黄的照片》《这天,在投诉箱旁》《天桥,我对你说》《血的教训》《孤独的感觉》《搬家》《为了让我长高》《雪天小院》《泰山,你真神奇!》......众多来源于生活,直至现实的佳作应运而生,着实令人欣慰!第三,“紧—松—紧”原则。开始“紧”,控制每天得旗数,使每组每位成员都意识到这的确是一场高水平的竞赛,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投机取巧;过段日子“松”,降低门槛,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为组争光的一份责任与义务;再过段日子“紧”,使学生在敢于面对失败的同时去努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四、多项措施,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再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写作了。那么如何利用“作文接力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具体有三点做法:首先绘制出这样一张表格,纵向是组别,横向中间是表的核心部分,写着“” 红旗飘飘,硕果累累!”是留记录每天每组的得旗情况的。旁边是按月评定出的“作文高手”名单。这张表格在“作文接力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只要今天你代表你组参赛得旗了,我就在你们组的位置内划上一面旗,并在下面注明姓名及日期,表明今天你不负组内期望,成功地为组内夺得了一面旗。当孩子在众目睽睽下看到我极为庄重认真地记录下他(她)的业绩时,当组内成员对其抱以热烈的掌声时,他(她)作为组内的一份子被认同了,受到尊重了,他(她)的心情能不激动、兴奋吗?!往后的写作热情能不高涨吗?尤其对于一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孩子而言,感受更强烈。紧接着我要同学生们一起数数每组得旗数,从而激起组与组间的竞争,进一步深化组内每一位成员的责任意识。
其次,我还要按月视个人夺旗数的多少,评定出“作文高手”,这项评比完全是针对个人能力和业绩来评,有的组可能有几人,有的组可能仅一人甚至于没有。被评为“作文高手”的同学会得到一张我请笔写就的“奖卷”,拿着它可以让家长满足自己一个合理要求,另外奖杂志一本(其实就是班内征订已被看过的旧杂志)。这样便为一些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竞争的舞台,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投稿。每天被我注上“传阅”字样的作文,我一律告诉他们,只要再加修改一番,便有可能发表。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话一向是深信不疑的,于是便会请家长或直接找我帮其完善,我们当然乐此不疲了。就这样一篇一篇地往外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某一日,大作见报的,当其领到自己挣来的那份稿费时,当其想到自己的写就的文章将被更多人所拜读时,那份局外人难以体会的欣喜以及欣喜之余的激动对于以后习作的促动,可以说胜过一切说教。
另外,我还引导学生自发组成文学社,经过广泛征集社名,最后定为“春竹”,取意竹子的虚心、挺拔、节节高,永远给人以希望。这说到底也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项措施,或者是不是也可以划为一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因为这前前后后基本上是由孩子们自搞活动(如参观花鸟市场、举办跳蚤市场、野炊等。),然后将活动中的感受写成文字,接着找时间讨论修改个人习作,最后筛选出优秀稿件向各大报刊投递的过程,而作为教师的我也只是一起参与,仅在一旁指导、点拨一番。目前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的文章已突破30篇,越发表,孩子的积极性越高,创作欲望越强,就越想写,一但写出满意的作品,又便迅速自信地投出去,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春竹”文学社在班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的人越来越多。看着孩子们自信的脸,看着“春竹”文学社的蒸蒸日上,我提议将一年来的“春竹”文学社发表和未发表的稿件整理出书,孩子们听说要出一本自己的书,异常兴奋,于是便诞生了一本以社名作为书名的《春竹》作品集,可能还显稚嫩,但毕竟是孩子们一年来耕耘的成果,这样加以总结,对他们以后的写作又有一个展望,同时又是一次很好的促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以说,写作兴趣是习作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而我实践的“作文接力赛”和“春竹”文学社两方面具体的做法,也正是在努力追求着“自主作文,快乐作文”而诞生的。
客服电话:17320561633
400-645-0003